对于自然,人类似乎总是想要去“征服”,高山、海洋、沙漠……一次次的探索与发现,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同时也刺激着人们去征服更高的欲望,因为那在很多人看来,象征着荣誉。 然而在这个征服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自然的另一种最该抱有的心却常常被忽视了,那就是对于自然的敬畏之心。 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不仅让人叹为观止,更是使人望而却步,人们敬畏它,它会回之以雄伟壮丽的奇迹,人们若只盼着“征服”,那么前方可能会有很多不可预见、更难以置信的噩梦。 与此同时,对于很多民族和部落来说,大自然造就的奇观壮景是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环境,更是世世代代不可撼动的神圣信仰,这样的信仰是至高、至洁、至圣,决不允许被践踏的,梅里雪山——这座居于藏区八大神山之首的巨人,对于当地的藏民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高不可攀”的圣洁之峰 梅里雪山是全世界公认为最美丽的雪山,在当地藏文化里,这座圣洁之山有自己的生命,是神圣得不能染指的,在当地藏民的口中它被称为卡瓦格博,它是“雪山之神”,是藏传佛教的朝觐圣地,是他们心中的神山。 这也使得卡瓦格博成为一座被禁止攀登的高峰,海拔8848米高的珠穆朗玛上尚且留有人类“征服”的足迹,但卡瓦格博是绝对不可攀登,一个是因为它坡度陡和相对高差大,海洋性冰川气候也致使这里冰层非常不稳定,容易发生雪崩;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座因信仰和文化而被尊重的山,为此,在2000年还曾通过了它永不可被攀登宣言。 然而,在这个宣言通过的9年之前,有一支要征服梅里雪山的登山队伍在这里遭遇雪崩,17个队员全员遇难。 日本自由摄影家兼自由作家小林尚礼所著的纪实作品《梅里雪山》所讲述的就是那段故事,《梅里雪山》的副标题是“寻找十七位友人”,小林尚礼为寻找这十七位友人的遗物、遗体,几乎成了雪山山谷明永村的“常驻”村民,在这个搜寻的过程中,小林对于这座梅里雪山的看法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转变,他不再想着去攀登这座藏民心中的神山圣地,对于大自然的神秘力量也从征服渐渐变成了敬畏。 这段经历对于小林的影响很大,在那之后,他决定将视野扩展至更广阔的的社会,并且希望能够以“人类背后之自然”为目标,将思考进行下去。
从“征服”到“敬畏”的寻找之旅 从灾难发生到第一具遇难者遗体被发现,整整过了七年的时间,这看似漫长的七年,对于这样的灾难来说,已经是奇迹了,原本人们以为要等到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之后,遇难者们的遗体才有可能会被冲入下游的澜沧江里,遗体仅仅七年就出现,实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被发现的遇难者遗体并没有完整的,早已在那雪域高原里通过冰瀑到达冰川之上的过程中,被撕裂得支离破碎,有的甚至只剩下一段脚部的骸骨。看着曾经朝夕相处的朋友们变成这些残缺不全、面目全非、如发霉的木乃伊一般的遗体,小林的内心除了怀念,更多的是沉痛。 《梅里雪山》中展示出了部分遗体和遗物的照片,让人看后内心百味陈杂,突如其来的雪崩将他们的生命定格在那一瞬间,留下了十七个破碎的家庭。 小林留在了山谷底部的明永村中寻找其他的遗体和遗物,他受到了当地藏民们真诚以待,三十七岁的村长扎西更是成为他心中值得信赖的可靠朋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小林的想法从“攀登梅里雪山”,开始渐渐明白为什么这座山是不可被攀登的,也深深地折服于自然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扎西曾这样告诉小林: “任你是谁,都绝对不允许攀登卡瓦格博!神山,就像亲人一样。如果踩你亲人的头,日本人也会生气吧?你懂不懂我们藏族人为什么冒着生命危险还要去转山?” 扎西说得严肃、正式,甚至在小林眼中,是“搏命”一般,小林随着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也越来越明白这座山对于他们的意义,他还在这里同这些藏民们一起完成了三次转山巡礼,转山带回来的竹杖比刚砍下来时都磨短了五厘米,从山难之后的这些年里,小林终于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山,为自己、更为吊唁那十七位遇难的友人。
又是十几年过去了,巍峨神圣的梅里雪山的冰峰依然势如刀劈斧,俯瞰着澜沧江畔,如今,来这里旅游和朝拜的人们络绎不绝,那一场可怕的灾难虽早已成为历史,但那之后关于“寻找”的故事却永远值得人们回味,同时,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相处的|“模式”,更是一个值得去深深思考和探讨的永恒话题。 劲舞团 http://www.175au.com/jinwutuansifu/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安格拉商贸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