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空压机官网 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说,最时髦的社交属性无疑是“社恐”。 不擅长与人打交道,一交谈容易嘴瓢,不知道如何把握交往分寸……大家对自己选择当社恐有一万个理由。 这个标签流行了三四年后,最近,它的反义词终于横空出世了——社交牛逼症。 “在社交方面毫不胆怯,无论和陌生人还是半熟不熟的人,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的交谈。不怕别人的眼光,不担心被人嘲笑冷落。” 看看这解释,这不就是当代家长的社交法则吗。 不论是在学校,培训班,公园,游乐场,还是在茫茫人海擦肩而过的瞬间,只要都带着年纪差不多的娃,就能自然无比地搭上话,家人会好奇询问“你们认识啊?”,不认识不认识,可能这就是特异功能吧。 鲁迅先生说过:中年人的潜力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 有娃可以治疗成年人大部分的矫情和羞涩。当妈的人了,社死都不是大事,更别说社恐了。 而那些原本重度社恐的妈妈,无不在漫漫育儿路上,千锤百炼,脱胎换骨,练就了社交牛逼症。这一进化历程,从娃呱呱坠地的那一瞬间,已然开始。 三岁以前 想象一下,你跟一个新生儿同处一室,他不会讲话,不会笑,甚至连眼神都很难对焦...... 这些当然没什么问题,真正要命的是,他还很容易感到无聊。 过来人都懂的,婴儿一无聊,整个世界就开始焦躁。 他哭、他闹,他又哭又闹…… 于是你不得不想尽办法和他尬聊—— 你开始主动开展社交。 宝宝你好呀,睡醒了吗?不再睡会儿了吗?那咱们来唱小兔子乖乖吧。 你开始练习怎样借助道具。 看妈妈手里的新摇铃,动起来好不好听? 咦,你想玩我的拉锁吗,那你拉一下试试,不许吃哦! 宝宝你喜欢揪妈妈头发吗?那你摸摸看,妈妈的辫子是不是滑溜溜的? 你甚至淡忘了客观常识,开始学着尬聊。 艾玛,你怎么不声不响就拉臭臭啦,下次记得跟妈妈说一声哦…… 看看,曾经的死穴,就这样渐渐变成了新的技能点。在母性光辉的照耀下,一个重度社恐患者开始觉醒,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等娃可以抱出去玩了,整个世界都好像变得聒噪起来—— 没生孩子前,邻居一个不认识,生了孩子之后,谁家昨天吃了什么都知道的清清楚楚。 小区看大门的老大爷,每一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告诉你: 男孩还怕羞,你们可得多找机会让他锻炼锻炼才行。 就连打个疫苗萍水相逢的大姨,也会苦口婆心对你展开教育: 这么大了怎么还用尿不湿呢? 这么冷怎么不给孩子多穿一点呢? 这么脏怎么就能放手让孩子去玩呢呢呢呢呢呢呢呢…… 这种时刻,是对刚准备进阶修炼的社恐患者的一大打击。不过老实讲,如果单单只是聒噪,其实还是可以忍得下去。 毕竟社恐的一大能力,就是假装耳朵有问题。 幼儿园了 恭喜你,解锁了一个全新的江湖。 毕竟七大姑八大姨街坊邻居那都是小打小闹,一旦上了幼儿园,真正的考验才算开始。你就等同于第二次走进一个全新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总有一些人可以让你自愧不如,满地找洞。 朋友家娃刚上中班,刚刚过去的这个教师节,班上一戏精家长先是在群里呼吁大家给老师送小礼物,被阻止后又拉人发祝福视频,还给设计班徽,这能耐不去干传销太可惜了。 中年人就是这样一种生物,看起来很颓,但热情都在家长群里滚沸。 工作、开会可能总昏昏欲睡,但老师在群里的一个发言,能立马炸出潜水家长一堆。 一会儿没看手机,家长群里的新消息就几十条,心下一紧,赶紧看老师发了什么重要通知。 哦,原来是让家长“下周一交餐费”。 但这并不妨碍家长们列队热烈回复: “收到”、“谢谢”、“辛苦了”,发言三件套,一个都不能少。 活了三十多年都没对谁这么热情过,一进家长群,什么叫社交恐惧,不好意思,没听说过。 当今最有执行效率、最有文明素质,最有专业精神的人士,非家长群里的家长们莫属。 老师要策划一个什么活动,拨拨小手在群里发一段通知,哗啦一下,三四十个“家长军师”纷纷上线,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出谋划策姹紫嫣红。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啥都没有的,也要态度积极,这就是家长群里的生存之道。 毕竟,谁手里攥着小孩,谁就攥住了中年父母们的情绪神经。 小学以后 这五六年,差不多是对社恐患者的终极考验,因为在这一阶段,多了一个叫“家长委员会”的大BOSS,其地位在老师和家长的心中不言而喻。 于是每学年的成员竞选窗口期,群里群外总是各种上蹿下跳的头像,发表着各种或深入浅出或故弄玄虚的教育理念。 看着这些活跃的中年男女,曾经清高自闭与世无争的你也蠢蠢欲动了。 什么社恐不社恐的,孩子都能让你的开关随时调节——全看那个微信群和你娃波澜壮阔的人生蓝图有没有一丢丢千丝万缕的联系,未雨绸缪的交集。 “你不可能既抚养好孩子,又做一个隐士。” 于是你撸起袖子豁出去——成为了家委会的光荣一员,放五年前你肯定想不到自己也会有今天! 你开始积极地在群里发言互动,有事没事去学校做做义工。老师问能来拍照吗?能能能,来的!能做个小画报吗?能能能,我学! 别紧张,没关系,退一万步讲,就算你对家委会嗤之以鼻,等娃上了小学,也无碍你社交圈子的重置并扩大。 怕和其他妈妈走不到一块儿?不是什么事儿,虽然你们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位有着各自的社交圈,但没有比在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一个兴趣班更有着共同困惑了!一起焦虑,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心态崩塌,这种煎熬只有经历过的才算战友。 网盘资源哪里下载?政策规则哪里获取?源头不都得是活生生的人么。一起报班是检验中年人友谊的最高标准,毕竟老母亲之间的情报网和战略合作最是无敌。 一段难能可贵的妈妈级友谊,就是从“说好一起绝不给娃报任何班”的共同理想开始,从“别人都报就咱俩不报是不是有病”的共同怀疑进阶,从“她给娃上啥班我都知道”的互诉衷肠升华,以“她给娃上啥课都顺便替我也报个名”的同舟共济以及“我不上的课她也不上”的同仇敌忾达到顶峰。 然而,再钛合金打不倒的坚固战友情,最终也大概率将以“毕业各奔东西”告终,转战下一段生涯,寻觅新的战友。 这,就是所谓灵活高明的社交手腕,也是“社交牛逼症”的最高境界:抓得住阶段性结盟的要点,懂得人来人往是常态,珍惜每一段因娃而结的缘分,毕竟情报啊信息啊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阶段的战友都有可能进入全新的战壕,带给你更新鲜的情报。 至此,“社恐”到“社牛”的进化历程告一段落。有人可能会问你咋不写写中学啊,咳咳,据身边几位中学妈妈的一手情报与感受,真实情况是这样的: 幼儿园和小学时期,老母亲们都喜欢群里刷刷存在感;到了中学阶段,家长群绝大多数时间都是静悄悄的……社恐的更恐,牛逼症患者也治疗得差不多了。 原因很简单,兜兜转转一大圈,到最后还是会发现:孩子才是家长社交的第一“牛逼责任人”,有些人的“社交牛逼症”可以不说一句话,只需要他家娃足够优秀。 以及,一个中年妈妈的精力何其有限,当她愿意花大量时间精力和你交朋友,那你一定是有什么亮点,配得上她热情奔放又粘人的一面,反之...... 那句话咋说的来着,“我这个人很好相处,你就跟我慢慢处,处不好你自己找原因”。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安格拉商贸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