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成长计划】签约账号【华商韬略】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文|华商韬略赵昱 从香港首富宝座跌落之后,李嘉诚终于沉不住气了! 多财善贾的李老板,这回又要回来赚国人钱? 几年前,李嘉诚圈钱去英国投资,内地没有拿半块地,抛售了大量的股票重仓英国,没想到英国疫情严重,几千亿的资金灰飞烟灭。 追悔莫及的李嘉诚,这次折回了香港,斥资百亿买地。据香港总署在8月17日发布的公告称,李嘉诚家族的长实集团在香港以7.16亿港元的价格中标了地皮,而就在不久之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长实集团还斥资102.8亿元购买了九龙海景住宅的地皮。 抄底收购股票,频繁在国内买地,看来李嘉诚真打算把仓位从英国搬回内地了! 作为一个纯粹的商人,从13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抛售手中在香港的项目,套现1700亿元,此后的几年,李嘉诚更是没有在国内投资过一块地皮。他前后用4000亿元投资英国,几乎买断了英国一半以上的土地,涉及运输、租赁、电力等赚钱领域,覆盖了英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那时的李嘉诚一定想不到,自己重仓出击的会是欧洲疫情最严重的地区。 2019年,李嘉诚花费430亿元收购了英国拥有1700多家连锁店的酒吧——GreeneKing,这个拥有3万多名员工的酒吧不仅没有给李嘉诚带来可观的收益,还因为的疫情,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亏损了19亿元。据报道,仅在2020年上半年,李嘉诚在英国的投资就直接导致集团利润下降50%。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开始在内地投资,他投资的这30多个项目中,有三分之二的项目至今还没有完工,开发的速度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甚至有20多年还没有竣工的项目,江浙沪、两广地区留下了好多李嘉诚的“烂尾楼”。 李嘉诚在北京的一个投资项目,更是经历了25年的漫长开发历程,1993年买地,直到2018年才竣工,房价都从每平米2000元涨到了每平米40000元。 对于赚钱,李嘉诚本人倒也坦诚。 “在职业上,我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如果不能做一个成功的商人,那我的职业是失败的,人生也是残缺的。不赚钱的商人不是好商人,也没有资本利润去做善事。”他曾直言不讳。 然而,时代不一样了,赚取更多的钱,富豪也被公众希冀担当更多的责任。当他们开始觉得富豪们的收益和责任不匹配时,风向也发生了变化。 香港一中学生写了篇作文——《李家的城》,讽刺味道十足: “李嘉诚,名副其实,香港就是李家的城。他是我们的上帝,万物都是他所创造。当然,香港传说中的三位一体就是他们:李嘉诚、李泽楷、李泽钜。他们的力量远超人类,为打工仔遮风避雨,使香港免受风球、暴雨的侵袭。他们付出了那么多,只是希望我们可以准时上班,不准时下班。这都是诚哥的伟大。” 曾经新加坡的国父李光耀先生曾评价过李嘉诚,他说:李嘉诚是商界的传奇人物,经他的运作,无数商品问世,通过对地产和港口的垄断,他一度成为了亚洲的首富,但他始终没有做出过一件国际化的品牌,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更是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END——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延伸阅读 从超人到香港年轻人公敌:李嘉诚的名声为何跌落谷底 正解局原创 前不久,全球最累城市前10名出炉。 排名第1的是香港,而且已经连续两年位居榜首! 每周工作时长超过标准周工作时间的29%! 香港人为什么这样累? 有人评论,都是因为李嘉诚! 虽然在3年前,90岁的李嘉诚宣布退休,但是在香港,关于李嘉诚的争议却一直没有停止。 不过,争议的背后,实质上是香港社会的巨大变迁。 1928年,李嘉诚出生在广东潮安的一个书香门第。 1939年,为躲避日军侵华,李嘉诚一家南下香港,投奔他自己的亲舅舅,香港钟表大王庄静庵。 没过几年,李嘉诚父亲因病去世。15岁的他辍学打工,在舅舅的公司,从学徒做起。 他善于学习,不到半年的时间,就学会了各种钟表的修理与维护。 后来,他干脆自立门户,18岁干上了业务经理,20岁更是成为总经理,统领全局。 年轻时的李嘉诚 1950年,李嘉诚22岁。 靠着省吃俭用和亲友帮扶,他用5万港元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开始出口当时最热销的商品——塑胶花。 李嘉诚回忆创业之初时的场景,每天至少工作16小时,全年无休,工厂人手不够,自己就身兼数职,采购接单一把抓,每天都要定2个闹钟起床。 1957年,长江塑胶厂组建股份制公司,更名长江实业有限公司。 1958年,长江实业突破1000万营业额,纯利润达到了100多万港元! 李嘉诚因此得名“塑胶花大王”! 一个从大陆来的穷小子,年少丧父,身处逆境仍然勤奋向上,当机遇来临又善于把握,果断下海创业。 可以说,这个时代的李嘉诚是“香港梦”最好的代言: 只要肯吃苦努力,就会成功。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个人努力,但更多的还是顺势而为。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大陆实行贸易禁运。 港英政府管辖下的香港就成为重要的转口贸易窗口。 香港可以进口大量便宜的内地物资,因此积累了大量廉价的生产原料。 1953年,美国允许香港制造产品进入美国市场,从此一跃成为香港地区最大出口国。 二战后,西方经济快速复苏,人们开始追求生活品位,此时能够装饰房间,艳丽耐用的塑胶人造花迅速风行。 香港人迅速发现了这个商机,巨大的海外市场点燃了香港制造业的激情。 1960年左右,大批潮汕移民涌入香港,又为当地制造业带来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凭借天然优良海港和关税优势,香港制造业蓬勃发展。 1960年,香港当时的塑胶花厂只有500多家,到了1972年,已经有多达3300多家。 从事塑胶花行业的人口占据了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更为惊人的是,香港占据了当时世界塑胶花市场约80%的市场份额,几乎全球可以看到塑胶花的地方,都写着MADEINHK。 港产品在1970年代占比超越转口贸易 难怪有香港大叔调侃道:李超人能有今天的大富大贵,自己当年也曾帮他一把。 原来,这个大叔当年也曾帮他穿过胶花。 制造业带来了充分的就业。虽然穿胶花工作很辛苦,但对未来还有期望。 前任香港特首梁振英也曾回忆当时的日子: 一家人埋头苦干,每天做十几个小时,每月能挣300多元,1966年梁振英父亲退休时,退休金加上穿胶花的兼职收入,可以在西环买一个约40平的小房子。 1970年,香港企业达到25000多家,雇员55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的30.9%,转口贸易做了百年的香港,用20年时间,成为一个轻工业城市。 李嘉诚,也在香港社会崭露头角。 香港制造业快速发展,导致土地供应紧缺。 当时的港英政府对全港土地采用批租制度,即港英政府向开发商批租土地,开发商通过向政府支付土地出让金获得土地使用权。 租地收入成为港英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 1946年时香港人口只有60万,而到了1979年,香港人口已经接近500万人。 人多地少,导致租金年年上涨,对商机格外敏锐的李嘉诚看出了门道,饱受租金涨价困扰的李嘉诚开始投资房地产。 曾经火爆亚洲的TVB电视剧《大时代》中,韦嘉诚的原型就是李嘉诚。 韦嘉诚坦言,香港未来三十年都是地产的世界! 1958年,李嘉诚陆续在港岛北角、柴湾、新界、元朗等地区发展工业大厦,规模越来越大。 1967年,香港爆发反英运动,一时人心惶惶,地产陷入低潮,此时李嘉诚抓住时机,大量收购便宜地皮物业,为日后房地产腾飞大赚特赚埋下伏笔。 1971年6月,李嘉诚成立长江地产公司,1972年7月,长江地产改名长江实业,并且当年10月在香港上市,上市第一年恰逢股市热潮。 从股市源源不断吸金的长江实业,快速拓展其土地储备,上市短短一年,土地储备扩充约20倍,并且快速积累财富。 逆势而为,善于抄底成为这个时期李嘉诚的标签。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全球陷入经济下行,香港股市泡沫破裂,楼市更是下跌了30—40%,香港经济四大支柱之一的和记黄埔因为濒临破产被汇丰银行收购。 早就盯上和记黄埔这块肥肉的李嘉诚,开始和汇丰银行接触。 地产大佬要想长盛不衰,离不开和银行的协同合作。 汇丰银行在香港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 此时沈弼任汇丰银行主席,他和李嘉诚私交非常好,以非常白菜价的价格将和记黄埔卖给了李嘉诚。 当时的和记黄埔总经理比尔·威利回忆道,6.39亿港元的成交价还不到和记黄埔净资产的一半,甚至当时已经有更高的出价者,但是李嘉诚还是捡到了这个大便宜,此外还获得了延期付款的特权,进一步降低了资金的占用。 1979年,成功收购和记黄埔地产后,李嘉诚的长江地产,已经是仅次于怡和集团的香港第二大房地产公司。 为了感谢沈弼的帮忙,李嘉诚旗下所有商业事务都通过汇丰银行来进行,1986年,沈弼退休时,李嘉诚更是非常大方地制作了一个高达1米高的汇丰银行总部纯金复制品,作为送别礼物。 当晚就餐的宾客对于李嘉诚如此高调的行为都惊奇不已,但从另一个方面也能看出两人的关系是多么亲密。 1981年,成功控制和记黄埔的李嘉诚,实力更加雄厚,此时的长江实业拥有楼宇面积已达1450万平方尺,成为香港名副其实的地主。 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李嘉诚,登上《远东经济评论》封面,李超人一战成名! 这前后二三十年,应该是李嘉诚最风光的时候。 1981年,他被授予香港太平绅士。 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几乎所有香港顶级大学都给了李嘉诚荣誉博士学位。 在国外,他还获得比利时利奥波德勋章指挥官勋衔、英国CBE司令勋衔、英国KBE爵级司令勋衔、法国荣誉军团司令勋衔等等。 李超人在地产界大赚特赚。 香港社会也在悄无声息,却又深刻地发生着变化。 越来越多香港大佬投身房地产和金融业,制造业占比逐年下降。 同时,香港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涨,1979年时,香港地区的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569.45美元,而此时的内地只有183.98美元。 大陆开始改革开放后,大量香港厂商把自己的工厂转向劳动力和地价更便宜的大陆,只留一部分技术和营销部门在香港。 此时香港和珠三角地区的联动,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分工格局。 这给大陆带来了外资和就业机会,对于香港的企业家来说,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带动了香港转口贸易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香港经济近20年的繁荣发展。 此时,港人对于李嘉诚的呼声非常高,因为日子过得还不错,大批崛起的中产阶级,挣了钱自然消费升级,带动了商超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香港作家陶杰曾评论道:李嘉诚和过去的大佬不同,他是白手起家的典范,有了钱跑到全世界收购资产,打着香港资本的旗号,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伴随着的,是李嘉诚在香港的商业帝国版图,越来越庞大。 从居民住宅到生活百货,从电力能源到移动通信,从购物商城到航运交通。 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有李嘉诚家族产业的身影。 以至于港人调侃说,香港是名副其实的“李家的城”! 李家产业遍布香港 但香港经济结构的变化,慢慢地在越来越多社会民生领域反映出来。 房价高涨,收入不均衡加大,使得人们对于李嘉诚的评价开始发生变化。 此时李家的产业在香港已处于垄断地位,不断引起民间怨气。 2013年,香港爆发二战后最长的一次工人运动,李嘉诚旗下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工人不满工资有减无增,工作环境恶劣,连续工作24小时才得到1300港元,比1997年时还少了13%。 工潮发生后,李家一开始态度强硬,李嘉诚次子李泽楷旗下的《信报》,连续发文批判工潮,这也点燃了香港人民的怒火。 他们随即转向和记黄埔总部的长江中心抗议,甚至以李嘉诚作为针对对象。 经历了40天的抗争,最后事件以9.8%的加薪幅度宣布结束。 在关乎民生的移动通讯市场,李嘉诚次子李泽楷以现金188.7亿港元收购了香港另一家电信公司CSL的全数股权,此举让香港电信商数目由5家减成4家。 连同李嘉诚的和记电讯,李氏家族垄断了香港移动通信市场70%的市场占有率! 香港学者林本利直言: 对于香港社会大众而言无可奈何,一个家族占据70%的市场,如果两家一起涨价,用户根本没有办法转用其他电信商。 就如李家旗下的港口货运码头一样,如果码头涨价,客户想转走,但其他码头的吞吐量根本不够,用户只能被迫选择光顾李家旗下的码头。 如今的香港年轻人,住在长江实业旗下的住宅里,每月大部分的收入贡献给房贷,家里安装的电话网络来自和记电讯,看电视听电台来自他儿子李泽楷的电信盈科,下楼逛商场,去的是百佳超市,买洗化用品要去屈臣氏。 生活中的所有消费,都流进了李家的钱包! 糟糕的现实,也让香港年轻人失去希望。 如今的年轻人开始抱怨,曾经辉煌的香港已经不再,再也没有机会成为“下一个李嘉诚”。 数据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2021年福布斯富豪榜上,40岁以下的亿万富豪,只有一人是白手起家创建FTX的SamBankman,其余5名均是出身地产富豪名门之后。 最近十几年,香港科技发展步伐缓慢,年轻人得不到大展拳脚的机会,但金融和地产仍在快速积累财富,在楼价持续走高的今天,年轻人正在失去未来。 在一项关于能否超越父母阶级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出身不同阶级的青年,获得更高阶级地位的机会并不均等,当出身阶级1(1最高,4最低)的青年,有50%的概率仍然可以留在最高阶级,而出身在最底层阶级的青年,只有27%的概率实现咸鱼翻身,跻身最高阶级。 李嘉诚、李泽楷父子 当李嘉诚之子,李泽楷的电讯盈科只值8亿港元的时候,李嘉诚出资30亿接盘。 儿子干得再差也不要紧,因为一切都有一个超人爸爸托底。 但更多香港年轻人则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于是通过各种渠道发泄自己的不满。 而李嘉诚又成为很好的发泄对象,甚至有人说他是香港年轻人的公敌。 面对质疑,李嘉诚曾说,不要拿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我只是一个商人。 李嘉诚说得倒也没错,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是按照商人的准则去做事。 变的不是李嘉诚,而是香港社会。 元宇宙 https://www.kwudor.com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安格拉商贸网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2025-05-04
请发表评论